(圖片解說:核磁共振影像顯示腹部橫切面,白色部份即為脂肪,同樣腰圍84公分的男性卻有不同的內臟脂肪分佈情況,從上中圖的內臟脂肪含量0.5公升,逐漸遞增到右下圖的4.3公升)
前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 “脂肪” 是影響健康的關鍵,而其中 “內臟脂肪” 更是罪魁禍首,這一次,我們就來看看科學的研究怎麼說。知名的 美國心臟學會期刊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》在2013年9月份刊載了一研究報告,研究結果指出,內臟脂肪與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發生有密切關係!
這個研究是來自著名的美國麻州Framingham心臟血管世代研究,於2002-2005年間研究三千多位受試者,記錄其身高、體重、血壓、血脂肪、腰圍、有無糖尿病、吸菸情形,再利用電腦斷層掃描測量體內的內臟脂肪(visceral adipose tissue)、心臟周圍脂肪(pericardial fat)及主動脈周圍脂肪(periaortic fat),在追蹤期間記錄受試者發生的心血管疾病(包括心絞痛、心肌梗塞、腦中風、心臟衰竭、短暫性腦缺血等)事件、死亡原因分析、癌症發生狀況,然後統計分析各種脂肪分佈與心血管疾病、死亡、癌症發生之間的關係,結果顯示,即使考慮了BMI與腰圍,內臟脂肪依舊是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的顯著危險因子,也就內臟脂肪越多,發生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的風險也越高,而皮下脂肪則不是危險因子。
心得:前面幾篇文章,我們從計算BMI、使用BMI定義肥胖、肥胖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,談到脂肪是影響健康的關鍵,以及這篇研究指出的內臟脂肪(身體脂肪根據部位不同分為皮下脂肪、內臟脂肪、心臟周圍脂肪等)是元兇,我們可以慢慢瞭解,體重的增加會影響健康,增加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的風險,而脂肪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,再追根究底,就是內臟脂肪這個兇手,而單靠BMI或腰圍往往無法真實反應內臟脂肪的多寡(參考圖片)。內臟脂肪的增加是現代人飲食西化、多油多糖少運動所會面臨的結果;平時控制體重,我們應該重視『減肥』大過於『減重』,為了健康,我們應當把真正對健康有害的內臟脂肪這些肥油去除,而不是只在意體重數字的下降,否則到頭來,很可能體重下降了,卻發現是少了肌肉組織,肥油一點也沒有少,這樣對健康還是不利。控制飲食、保持運動、用對方法,才能真的減到肥油,下定決心,甩掉身上的肥油吧!
參考資料:Britton KA et al. Body fat distribution,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, cancer, and all-cause mortality. J Am Coll Cardiol. 2013 Sep 3;62(10):921-5.
(The article photo via ImagingFat. CC License BY-SA 3.0)
最近吳醫師寫作甚勤啊! 網站很棒,加油!
有空我就寫一些,希望持續下去啦。
感謝蔡P鼓勵!網站部份還要多跟蔡P學習,向蔡P看齊(立正!)
一些技術性的問題也有請教Wei-Lin Tsai,真的是很感謝大家啊!
有空我就寫一些,希望持續下去啦。 感謝蔡P鼓勵!網站部份還要多跟蔡P學習,向蔡P看齊(立正!) 一些技術性的問題也有請教Wei-Lin Tsai,真的是很感謝大家啊!
[…] 這幾天,寒流來襲加上雨勢不斷,實在冷到爆,讓人只想躲在被窩或者溫暖的屋內,根本不想動,但好消息是,有研究指出,暴露於稍冷的環境時,身體自身消耗的熱量會增加,有助於脂肪的減少,因此對於想要減去體內肥油的人而言,這或許是天賜良機!(不過這幾天實在超冷~~) […]
[…] 假期過後,別忘記量量自己的體重,『計算一下BMI』,同時看看自己的腰圍是不是超標而有『代謝症候群』,如果真的變胖了,可別以為自己『胖得很健康』,下定決心,立刻行動,開始減肥;如果自己體重還在標準範圍,建議測量體脂肪,看看自己是不是屬於『瘦胖子』,因為『內臟脂肪是危害健康的真正兇手!』 […]
[…] 含糖飲料對身體有許多負面的影響,容易導致糖尿病、肥胖,也容易上癮,為了防治肥胖改善健康,少喝含糖飲料是各國都亟欲努力的方向,包括英國有官員建議對糖加稅,美國加州也有類似的提案(增加稅收 改善健康),結果想當然會遇到飲料業者的反對。至於台灣,衛福部也曾經做過這樣的呼籲。含糖飲料會導致體內脂肪的增加,而脂肪是危害健康的兇手,到底要怎麼來教育民眾,宣導少喝(甚至不喝)含糖飲料呢? […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