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ust think? Just sink!

April 15, 2015

這次新思惟國際舉辦的大型研討會—跨界,精采絕倫,後勁無窮。每位講者都有精彩之處,融會之後,整理如下。

機會會從奇怪的地方冒出(蔡校長),迅速應變、迅速跨界,才是當今生存之道。的確(李紹榕),不管是自費、出走、轉行,當今的醫療環境,要小心謹慎、當心自身安全,但仍不忘追求卓越。一路上一定需要取捨(陳建華),取捨是一體兩面,取自己真正想要的,捨去別人覺得你應該要的,回歸專注自己的基本面,不斷追求更好,追求身為醫師原本最應該追求的:為病人生命創造價值。如此方能贏得最寶貴的資產:信譽。

在這樣追求差異化(陳建行)、創造價值、追求自我理想的過程中,即便短期上有形的收入會打折,但無形的收穫是前所未有,包括與家人小孩相處的時光、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技能,這些,是金錢換不來,對未來本業上也有大大加分的。而對於醫療專業人士(林煜軒),無論產品或服務,要清楚醫療是面對人的行業,是一門面對人的科學藝術,如何從科學的data中汲取產生出有用的資訊(data generation),解讀(data interpretation),再進一步與我們所要面對的病人或顧客作有效的溝通與訊息傳遞(data communication),進而發揮影響力,每個人都應該學習。

不管未來是從事醫療業或跨行其他行業(藍總監弋丰,不是犀利人妻藍總監,是正港的藍總監!),原本的醫療訓練並不一定白費,它曾訓練我們在大量資訊中擷取有用資訊,訓練我們的思考邏輯,而這些基本的能力,對任何行業都有很大幫助,也呼應蔡校長:本業努力做好,對創業一定有幫助!

最重要的是(陳志金),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,環境不好想轉行?出走?有真的做過調查實地瞭解嗎?想要離開的原因其他地方難道沒有嗎?想要追求的東西其他地方真的有嗎?看到媒體表面的資訊想想真的是如此嗎?或者其實背後有不為我們所知的原因導致資訊有所偏差?不要只有想到好棒棒的一面,很多實際面可能是我們潛意識不知不覺刻意忽略掉了,總之,讓自己更好、夠好,是基本的安身立命之道。

有理想,有理念,就去追(陳畊仲楊斯棓)!追求自我理想、影響別人、甚至去影響社會。自己的理想拼圖缺了哪幾塊,就一塊塊去找、去學,把它補得完整,從公民思辨、站上TED舞台、進而到教別人表達與簡報,在讓自己變好的過程中,也與他人分享,讓大家一起變好。

工作中或許也會發現有趣(陳育群),再培養自己的興趣能力,不足的就去學,學來解決自己的問題,讓工作、研究更有效率,進而教大家,因為這些問題可能也是別人的問題。即使身處資源匱乏的環境(蘇迎士),還是可以盡量善用所擁有的,試著整合人與資源,帶領團隊,做出成績,更多資源與機會自然就會找上門。

重要的(蔡依橙),認清自己的匱乏、長處、與別人的差異,放大自己的格局,向世界級大師學習,善用網路,補足自己的不足,在機構中,學習成為團隊中好的一員,有機會就帶領團隊甚至成立自己的團隊,一起朝目標前進。

切記,安逸的確會消磨一個人的鬥志與衝勁(鄭伊廷Xdite的分享很激勵人心,也非常一針見血),讓人原地踏步甚至退步,這是會讓人恐懼的。雖然來自傳統醫藥背景家庭,卻不讓別人決定自己的路,即便非資訊科技出身,憑著自學與興趣,開啟寫程式的工程師之路,多次創業,不斷打開自己的眼界,拿下大獎,原因無它,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已。唯有做自己喜歡的事,才能持續,才能不斷精進突破,把事情做好、做得超好!邁向頂尖。

很重要很重要地(Jamie),找尋自己的天命,有熱情、有決心、去學習、去執行,如果能同時滿足市場需求,那就是一門好生意,就是一個絕佳的創業機會。

事後我想想歸納:找到自己的熱情,決心真的去執行它、做它,遇到困難、不會的,想辦法找資源、找人、去學、去解決,不斷地修正、追求進步卓越,逐漸把目標一塊塊地拼湊完整。

總結just do it 2

20150412 新思惟 跨界研討會 節目表

(照片攝自陳志金醫師演講。節目表來源:新思惟國際)

{"email":"Email address invalid","url":"Website address invalid","required":"Required field missing"}
>